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经济先后出现了两次过热,一次是1984年,一次是1988年。由于银行信贷出现了两次较大的失控,由此形成巨大的不良资产。
到了90年代末,随着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,再一次对中国的银行业造成冲击,不良贷款率进一步恶化。
此时,中国正准备申请入世,为了剥离银行不良资产,让国有银行轻装上阵。1999年4月,第一家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在北京挂牌成立,接收了中国建设银行的3730亿的不良贷款,拉开了国家利用资产管理公司专业化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序幕。
随后很短时间内,华融、长城、东方三家资产管理公司相继成立,开始处理四大行内部的不良资产。
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应运而生,从中国工商银行手中接走了4077亿贷款。
经过几轮大规模的剥离,四大银行的不良率由原先的25%普遍降到5%左右,这才有了2005年6月后,几大国有银行密集登陆资本市场。
但是,四大行的包袱是卸了,可化解系统性风险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却背上沉重的资产负担。
用前信达总裁朱登山的话来说:“我们就是为国家卸重负。”
当初成立四家资产管理时,曾有个“十年之约”,说好要在2009年年底退出市场。
但是直到2007年底,在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中,信达资产不良资产回收率最高,为30%;华融资产的回收率为18%;东方资产回收率为20%;长城资产的回收率为10%不到。
低回收率导致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在扣除各项费用之后,绝大部分用于支付央行再贷款和金融债的利息,剩下的根本无力偿还本金。
这可真是“按下葫芦浮起瓢”,国家又不得不想办法找“能人”去解决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回收问题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