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是如何定义年轻的?
前两周,我们聊过一个17岁的创业女孩,今天想聊一个44岁时因为被骗了200万,不得已走上创业之路的“老头子”。
前两天,这位72岁的企业家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说: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,找不到方向。
这句话引发了轩然大波。因为正是这位中年创业的企业家,在近几年频频被奉为传奇,他所创办的华为被视为国内高科技产业标杆性企业,2015年的业绩超过BAT总和,甚至颇有与苹果逐鹿天下的势头,为什么还会发出如此感叹?
任正非是这样说的:
华为现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数学、 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学的创新层面,尚未真正进入基础理论研究。
重大创新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,没有理论突破,没有技术突破,没有大量的技术积累,是不可能产生爆发性创新的。
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,处在无人领航,无既定的规则,无人跟随的困境。华为跟着人跑的“机会主义”高速度,会逐步慢下来,创立引导理论的责任已经到来。
华为的迷茫,实际上是所有中国企业的困境。任正非认为,虽然近年来在应用性创新上到达极限,但是在理论性创新上空白一片,长此以往,我们原有的成绩必然被德国、美国等擅长“从0到1”的国家击溃。
这样的话语从一位72岁但正如日中天的企业家嘴中说出,具有强烈的反差效果——强烈到甚至拥有了讽刺的意味。那些迷信“机会主义”的传统企业,和痴迷资本游戏的所谓创新企业,是绝对不会承认自己的迷茫的。
他们是看不到这些隐患吗?未必。但若说他们真的对此思考透彻,答案也是“未必”。这就像是江湖中十八流的剑客,必定难懂独孤求败为何栖身山谷、谢晓峰为何隐于闹市,这是到达极境才有的迷茫。
但是任正非不是来去自如的剑客,而是一个企业家,责任和承担是他的必修课。难能可贵的是,他虽陷入忧虑、时时自省,却仍然能像一个少年一样对未知充满野心,对挑战充满勇气,面向未来,然后举步入世。
为此,华为从很早以前就拿出收入中超10%的部分用作研发经费,其中20%~30%用于研究和创新(理论性创新),剩下的约70%用于产品开发(应用性创新)。而这一次,任正非说:“未来每年的研发经费会逐步提升到100~200亿美元”“我们要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”。
我们很难定义年轻,有些人过早“看透”人生,从此岁月就开始衰老。“脚踏实地、仰望星空”总是少部分的选择。即便任正非自己也说:有些人,一辈子寂寞。在这样漫长的寂寞里,苍老和年轻,都只是一瞬。但是对于一个企业和一个民族来说,却是永恒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