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朱东
摘自《东鹤书院三字经精讲深解100讲》16讲
古代中国向来具备两大基本特征,第一她是一个以农耕文明著称的古老国度,第二她还是一个规模庞大的人口大国。
然而,只要翻开上古中国的历史,就会发现,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上,也曾经生活过数量众多的以游牧为生的部落国家,比如最终到战国时期,才被赵武灵王灭掉的中山国,就是一个典型的游牧国家。
非但上古时期曾经有过许多以游牧为生的部落国家,就是在后世,每当中原大地被异族践踏的时候,那些带着浓浓草原情怀的征服者们,总是梦想着将中原变成一片丰美的牧场。这个梦建立元朝的蒙古人做过,建立清朝的满洲人也做过,然而每一次也只能是做做而已,最终都被其统治集团的内部决策者所否定。
其中的原因何在?难道真的是良心的发现?还是什么对中原文明的仰慕?皆非也,根本就是一条,是出于作为作为统治者,所面临的切实的经济压力,更具体的说,是出于要言养活中原庞大的人口的客观需要,迫使他们最终不得不屈服。
因为,在农业与游牧经济之间,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关于游牧和农耕两种经济形式之间的效率对比:
在与能够供养一头牛的草地相同面积的土地上,每年能够产出的粮食,能够提供相当于9头牛的热量。
这就是说,农耕经济在效率上,是游牧经济的9倍,所以:
l 曾经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所有游牧部落,最终都被农耕部落所征服而消失了。
l 那些曾经梦想着中原大地牧草连天的征服者们,只能作罢。
因为,在那个时代农耕经济就是最先进的,效率最高的,最能与中原地区人口众多的客观事实相适应的一种经济模式。
而中原的人口众多,是中原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,造成自原始部落时代开始,即不太可能进行彻底的种族灭绝,进而迫使人们,必须学会在妥协中共存,在融合中共生的结果。所以,但就人口与农业的关系而言,是由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“先天性”人口众多,促使中原地区选择了农业,这种与之相适应的方式,作为其基本的经济模式。
当然这种适应的结果就是,导致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,是这个地区更进一步的需要依赖农业。
从这个意义上说,人口和农业就是两道看不见的长城,对中原文明起到了,比看得见的长城更可靠的保障。
发表回复